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tgtgxs.com

第121章(1 / 2)

我的儿啊,我的大黄狗啊!

你们的爹如今可算又活了!

【汉初沿袭秦制,汉法也是在秦法基础上制定的,但大汉作为取代秦朝而新建立的王朝,不仅仅我们这些身处现代的人回顾历史时说起秦与汉都常常并称其为秦汉,生活在汉初的那些“当代之人”也对刚刚建立的汉朝充满了与秦朝相对比的审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邦与吕后以秦朝为反面教材,对秦朝以来的法家路线,做出了非常务实的调整,而这些调整也使得帝国稳定了下来,能够被民众、各地原属六国的世家所接受。

在讲汉法与秦法的区别之前,我们还要讲一讲为何当时反秦之风会如此强烈,才能明白汉初这些法制的调整有多么切中要害。其实秦始皇时期,整个秦朝只能说“暗流涌动”,反秦只能偷偷地反,但秦始皇死后,史上最有名的败家子秦二世胡亥继位了!他彻底将秦朝这辆本就不大受控的马车拖进了车毁人亡的深渊。】

嬴政忽略了前头种种,那些有关汉朝的吹捧都是无用的话,只死死盯着败家子秦二世胡亥几个字。

他终于要知道大秦灭亡前经历了什么了。

【胡亥这个秦二世只当了三年。这三年间,他主要做了什么呢?首先,继位之初他便与赵高、李斯一同伪造诏书送到扶苏与蒙恬处,先杀了会影响自己继位的最重要的两个人:扶苏与蒙恬。

让我们来看看,他这封诏书写了什么呢?

我们总对扶苏听了诏书不加怀疑就自刎而认定他是个愚孝仁弱之人,但我们如果仔细读那封诏书,就能发现,赵高与李斯不愧是最了解秦始皇的人,他们将秦始皇先前因焚书坑儒之事责骂扶苏的口吻学得十成十!他们写的诏书可谓洞察人心!诏书内容爷爷就不完整念下来了,我们只要关注这件诏书中尤其提到一件事:扶苏与蒙恬在北境戍边未立寸功,还屡次上书非议朝政。

这正是原先秦始皇恼怒扶苏而将他赶出咸阳的理由。但秦始皇真的因焚书坑儒时扶苏反对求情便恼恨放弃自己的长子了吗?将他发配到边关,是因为不愿见到他,恨不得他死吗?

其实啊,或许是扶苏没能领会他父亲对他的良苦用心啊。】

咸阳宫大殿上,清晨的阳光渐渐浓烈了起来,斜斜地打进了宽阔的殿中,将端坐在大案之后的嬴政周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李斯听到林老夫子又“旧事重提”,提及了自己将来要与赵高合谋欺杀扶苏的事情,他已经知道赵高被处死了,此时便更加心生恐惧,浑身大汗淋漓,连握着刀笔的手都在颤抖。但从始至终,嬴政都没有分一个眼神给他,只是冰冷地说了声:“继续记。”

李斯不敢有所拖延,连忙埋头奋笔疾书。

随后,低着头的他又听到了上方似乎还一声饱含复杂情绪的喟叹:“召大公子前来。”

嬴政如今并未做焚书坑儒之事,但他大致能想到自己为何会这么做,那些儒家弟子一向反对行“郡县制”,如博士淳于越便大肆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诽谤朝政,时常要求根据古制,分封诸侯。

几乎是嬴政与李斯提出一项改革,他们便要反对一项。

而六国那些遗民更是整天以故国为念,嬴政早就想焚烧除了《秦记》之外六国的史书了,还有编的那些《诗》、《书》,无不明里暗里诋毁秦国,妖言惑众以乱民心,岂能不烧?

不过只是烧点书罢了,嬴政深深觉着日后的自己十分仁慈。

至于坑儒?嬴政有点疑惑,那淳于越天天在自个面前说三道四,他都没有和他一般见识,为何后来还会坑杀儒士?

至于,扶苏行劝谏之举,嬴政也没有太出乎意料。

扶苏身边有百家之师,但在众多的学家理论中,他的确更偏向仁爱与德治的思想,在政事上提出的想法又时常与秦始皇信奉的法家背道而驰。

不过他的儿子嬴政还算了解,扶苏不至于会为了儒家与他这个皇父作对,这其中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此时,扶苏其实一直候在大殿外,他在自己宫殿中听到自己的名字与未来便心神不宁,心中又是自责又是悲哀,于是匆匆赶到父亲身边,却又听到仙迹说他未经查证便自刎而死,心中更是羞愧,更加不知如何面对父皇,不由更加踌躇了起来。

于是寺人拔足奔出殿外,就见到在廊下徘徊的大公子,不由大喜,上前行礼拜见:“陛下要见大公子,请大公子随奴入内!”

扶苏低着头走了进去,一进去便跪下,犹豫了半晌也没敢抬头,只忍着心中翻涌的酸涩之意道:“儿叫父皇失望了。”

“起来,莫要做此小儿情态。”嬴政摆出严父的模样板着脸,“一旁坐着,你也好好听一听,后人是如何看你。”

“喏……”扶苏抬起头来,往左侧望去,看见了衣衫凌乱、形容狼狈的李斯,而李斯也已乖觉地拢了拢满地的竹简,手脚并用地将竹简推到了外头,讪笑着将嬴政下首的位置让给了扶苏。

扶苏不知道现在该如何称呼李斯,默默坐下,而到这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